公司歷史
1990 年以來的全球化
10 分鐘閱讀
“鐵幕”落下,亞洲成為新的市場,軟件為 Bosch 創造了新機遇。過去 30 年來發生了迅猛的經濟變遷,該公司必須直面這一挑戰。
華沙條約組織解體以及東歐開放
“鐵幕”落下也預示著 Bosch 新紀元的來臨。到 1994 年,Bosch 已在 13 個原東歐集團國家中擁有自己的公司。Bosch 繼續在以下地區開設生產工廠:捷克的伊赫拉瓦 (Jihlava) 和捷克布杰約維采 (?eské Budějovice)、波蘭的弗羅茨瓦夫 (Wroc?aw)、匈牙利的米什科爾茨 (Miskolc) 和豪特萬 (Hatvan) 以及俄羅斯聯邦的恩格斯城 (Engels) 和薩馬拉 (Samara)。在德國以外市場產生的銷售份額從 1990 年的 51%,升至 2000 年的約 72%。
抓住機遇 — 亞洲新景象
在印度、日本和東南亞國家,Bosch 要么長期占據市場,要么積極致力于在新興市場立足。但最大的戰略利益當屬中國市場的逐步開放。直至 1994 年,Bosch 在中國僅取得執照,并于 1989 年在北京設立了一個代表處而已。此后,Bosch 還能夠作為該市場中的區域生產商站穩腳跟。
微機械傳感器

迷你監控設備
20 世紀 90 年代,Bosch 開發了可用于汽車的微機械傳感器,該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類似于人類的感覺器官,可測量加速度、旋轉、壓力和聲音。比如,它們向電子控制單元傳輸信息,可令其明確知曉在發生事故時何時為氣囊充氣。2005 年,Bosch 還開始為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傳感器,比如,智能手機或游戲機。最小的 MEMS 只有 1.5 毫米寬。Bosch 研發團隊發明了“等離子蝕刻”工藝,專門用于生產這些微型部件。1995 年以來,Bosch 已經生產了約 50 億個 MEMS,目前已成為該領域的市場領先企業,日產量高達約 400 萬個。
照片:微機械傳感器 (MEMS) 上的微型部件,用于指示刻度(1995 年)
從 ESP 到 ACC — 更加專注于創新
1995 年推出的 ESP? 電子穩定系統可避免車輛側滑, 堪稱技術上的里程碑。同年,Bosch 推出了 TravelPilot 導航系統,該系統擁有路線指引和語音輸出功能。1997 年,共軌高壓柴油噴射系統降低了油耗,2000 年的 DI Motronic 汽油直噴系統亦是如此,同時,自適應巡航控制和夜視系統等駕駛員輔助系統也提高了安全性。
公司經歷變革 — 全新業務領域
繼出售電信部門之后,Bosch 于 2001 年收購了世界領先的工業技術公司 Mannesmann Rexroth。這增強了該公司工業技術部門的實力,平衡了公司架構。電信部門的剩余部分組成了安全系統部門。 2003 年,Bosch 通過收購 Buderus AG 擴大了熱力技術部門的規模。Bosch 還出售了其他新業務,比如,于 2008 年成立的太陽能部門。
智能擰緊、循環、冷卻和轉向
憑借 IXO 電動螺絲刀這一極其迅速地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工具,Bosch 于 2003 年開拓了新的業務領域,打入使用鋰離子電池的小型輕量化設備市場。2011 年,公司還開拓了電動自行車傳動裝置等新領域。同時,Bosch 也拓展了傳統業務,例如,收購了 ZF Lenksysteme 和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?te 等原合資公司,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,有利于在支持上網的家用電器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新領域一展身手。
自動駕駛

體驗自動駕駛
自動駕駛不再只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。Bosch 在實驗室中研發出該技術,并在德國高速公路網和加利福尼亞州高速公路上進行了測試。Bosch 早在 2000 年就推出了測距雷達。新一代系統能夠在排隊行駛時依次自動停車和加速。隨著傳感器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軟件的進一步開發,該技術將分別于 2020 年前后、2025 年和 2030 年先后在高速公路、鄉村道路和城市交通中實現。
照片:配備 360 度旋轉高速攝像頭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輛(2015 年)
探索新領域 — 物聯網和工業 4.0
物聯網及服務為 Bosch 開啟了多個新的業務領域。除了傳統產品之外,還包括軟件、基于互聯網的全新商業模式以及數據保護。該公司已經制定了長期整合這四個領域的目標。這涉及到方方面面,從自動駕駛到智能家居,以及工廠機器之間的自主通信。